我叫丁红华,是一名流动党员,也是食品企业的质量经理。常年穿梭于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与食品安全标准、质量管控流程为伴。作为一名党员,如何在异乡坚守党性、在专业领域践行初心,曾是我内心的困惑。直到2021年,我通过“先锋泰州”接触到“吾论如何”成长讲坛,这个平台不仅成了我的精神港湾,更让我找到了职业使命与党员责任的交汇点。
初遇讲坛:从“任务”到“热爱”。起初,关注“吾论如何”是来自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但当我读到文章《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凡》时,文中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党员的身份不是标签,而是融入血液的责任。”这句话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工作——食品质量关乎千家万户的健康,每一次检测、每一份报告都承载着沉甸甸的信任。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质量管理者,严谨和细致不仅是职业要求,更是党员“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象化。从此,每晚十点,结束一天工作后阅读讲坛文章、摘抄金句,成了我的固定习惯。
金句赋能:将理论化为行动指南。在众多文章中,《用匠心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一文让我感触最深。作者提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而匠心是这条生命线的守护者。”这句话被我誊写在笔记本扉页,也成为团队晨会的必读内容。去年,公司曾面临一次重大客户投诉,某批次产品微生物指标异常。面对压力,我带领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追溯生产流程、排查设备隐患,最终查出了问题所在。整改过程中,我反复用文中的“匠心”理念激励团队“我们的工作不仅是纠错,更是对消费者生命的负责。”最终问题圆满解决,客户不仅撤销投诉,还称赞我们的专业态度。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吾论如何”传递的不仅是文字,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担当。
能量传递:从“独行者”到“引领者”。受讲坛启发,我尝试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团队文化。我在部门内发起“质量微课堂”,每周分享一篇“吾论如何”的精选文章,并结合案例讨论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例如,《细节决定成败》一文促使我们优化了原料验收流程,将抽检比例从5%提升至10%,全年质量问题同比下降23%。作为流动党员,我始终铭记“离乡不离党”的信念。2023年,我经常利用线上会议组织同事一起“吾论如何”共读活动,许多同事留言原来党员的责任感可以如此具体,即使身在异乡,也能成为一束光。“吾论如何”于我而言,是灯塔,是智库,更是战友。它让我明白,党员的成长不在于岗位是否耀眼,而在于是否能在平凡中坚守信仰、在细微处传递能量。未来,我愿继续以“质量人”的匠心与“党员”的初心,守护每一份产品的安全,也守护心中那盏不灭的信仰之灯。
小小建议:让平台更贴近“远方”的我们。我衷心感谢“吾论如何”带来的精神滋养,也想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希望增设“行业先锋”专栏,分享不同领域党员将理论融入实践的故事,例如食品行业的安全生产案例、技术创新经验等,为同行提供更精准的参考;二是建议开发线上互动功能,如“党员微心得”互动交流通道,让流动党员也能便捷分享学习体会,增强归属感。愿“吾论如何”越办越好,成为更多党员成长路上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