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相关保密制度要求,党政机关举办涉密会议活动时须严格管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会场。但个别基层机关单位看似严格的涉密场所管理其实却漏洞百出,下面这起匪夷所思的窃密案件中,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保密管理漏洞窃取了涉密文件。
张某是A省B市一名无业人员。2019年10月的一天,他到B市某政府招待所面试服务员。由于不了解路线,他误来到一间会议室门口。此时,该市某市直机关甲单位即将在这间会议室举办一场涉密会议,工作人员正陆续往座位上分发材料。张某出于好奇,径直走了进去。甲单位工作人员误以为张某是该招待所工作人员,未核实其身份,就让张某帮忙一起发会议材料,张某未推脱。会议开始后,张某并未离开会场,甲单位工作人员也未要求其离场。就这样,一名无业人员全程旁听了一场市直机关的涉密会议。会后,张某还忙前忙后帮助清理会场材料。
经过这件事情,张某动起了歪心思。当他发现市直机关原来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铜墙铁壁”时,又开始了进一步的试探。几天后,张某来到乙单位门口,向保安声称自己是甲单位工作人员,过来取一份材料。由于其之前在甲单位会场知道了个别工作人员的姓名,就声称是该单位“何某某”处长让自己来的。乙单位保安听张某说得有名有姓,就未认真核实张某身份便让其进入。当时乙单位正在开全员会议,各办公室几乎都没人,但很多办公室门窗大敞,涉密文件也未放入保密柜中,而是随意摆放在办公桌上,走廊上也没有安装监控设备。张某见状,便毫不犹豫地从一个办公室“顺”走了两份机密级文件,离开了乙单位。
两次得逞之后,张某胆子愈发大了起来。他发现,只要自己言行足够“自信”,便丝毫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于是几天后,他故伎重施,再次进入政府招待所。这次是丙单位在举办涉密会议,他又大摇大摆进入会场,声称自己是乙单位工作人员。丙单位工作人员看他如此“娴熟”,并未核对其身份,就让他进入会场,并听完了整场会。不仅如此,第二天,张某又来到丙单位“办事”,发现楼梯间堆放着几袋待销毁的涉密文件,并未封口,就从文件袋里窃取了两份秘密级文件。
此后,张某时常穿梭在甲、乙、丙单位之间,3个单位的工作人员都以为张某是另一单位的工作人员,并未对其产生怀疑。截至案发时,张某先后窃取了数份涉密文件、2个涉密U盘,以及甲单位空白文头纸若干,甚至在文头纸上偷盖了该单位印章。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张某竟然使用甲单位的空白文头纸打印了自己的“任职决定”,并发布在朋友圈炫耀,使亲友真以为他考取了甲单位的职位。
就这样,直到一年多后,张某又一次试图在政府招待所混入某单位的涉密会议会场时,遇到一名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对其核实身份,才被识破。办案机关在张某的住所搜查出其窃取的涉密文件、涉密U盘、空白文头纸,以及伪造的“任职决定”。
但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张某窃取的所有文件均完好地保存在其住处,除了朋友来的时候“展示”一下,并未提供给任何其他人员和境外组织。据张某交代,他窃取这些涉密文件,最初只是觉得“好玩儿”,后来演变为满足炫耀心理,但是并没有将这些文件卖掉换取利益的想法。最终,无知无畏的张某被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伪造公文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
本应滴水不漏的党政机关办公场所和会议场所,却让张某如入无人之境,随意窃取文件,且时间跨度长达一年之久,这恰恰反映出个别基层党政机关办公场所管理存在漏洞,也反映出基层单位在举办涉密会议时存在诸多不符合保密管理要求的现象。
基层党政机关和涉密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从确保党和国家安全利益的大局出发,不断增强做好保密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要加强日常保密管理,严格划分办公区域与办事区域,配备必要的技术防护设施设备,并督促工作人员严格遵守保密管理要求。举办涉密会议活动时,要对参会人员身份进行仔细核对,决不能因为是“熟人”就放松了审核,导致无关人员进入会场,埋下失泄密的隐患。
来源|保密观